苗栗縣公館紅棗文化節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熱鬧登場...
這天剛好也順便慶祝情人節與父親節...
#1 【苗栗區農業改良場】
#2 長長一條攤販,這裡可以買到各種農特產品,紅棗生的熟的等相關產品更是不可少的...
#3
#4
#5 【紅棗會館】
#6
#7
#8
#9
#10
#11 紅棗會館的老闆很熱心,除了一直用心對遊客介紹紅棗以外,看到我們家的姊姊妹妹對小火車很感興趣,更是主動拿遙控器給我們,可以免費玩到飽,呵呵~
#12 這些就是紅棗樹~
#13 紅棗樹上結紅棗~
#14
#15
#16
#17
#18
#19 【石圍牆社區活動中心】
石圍牆是現今公館鄉石牆村的舊稱。當地在早期先民開墾前,本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, 經吳琳芳等共同出資開闢莊園後,在四周用石塊疊成圍牆,「石圍墻」因而得名。台灣光復後,改為「石牆村」,但鄉民仍一直沿用「石圍墻」這個地名。與石圍墻 有關的地名,則有關爺埔、番仔埔、銃庫壢等地名。
石圍墻的開發,開始於清嘉慶廿二年(一八一七),就苗栗盆地而言,石圍墻可說是拓殖最晚的地方。在開墾之初,它原是亂石羅列的河埔地。原住 民則經常出沒其間,對墾民侵擾的情形時常發生。苗栗六莊人士,為防原住民侵擾,乃由當時原拓墾銅鑼街樟樹村的大戶粵人吳琳芳出面,在清嘉慶年間,共同出資 開闢莊園,並且與後龍、新港兩社平埔族人協議取得八十餘甲荒地。此後,眾墾戶們除了積極拓荒外,也同心協力,採石築牆,建造墾主館及隘丁宅寮,招募鄉勇, 巡守統櫃,以防止原住民入侵。
昔日所築的石牆,牆高七尺、闊六尺,上面種有莿樹(即俗名「鳥不企」),牆外側密植刺竹,刺竹外再種一圍莿盤,如此意圖入侵者,恐怕是難上 加難。牆內劃分宅地,築造家屋四列,內有縱路三條,橫巷三條,石卵敷庄,先民以其形、物,稱之為石圍墻,也稱南粵庄或石城。石圍墻庄置有南北兩柵門及銃庫 四座,南柵門在今石母祠前方,北柵門在今震災紀念碑附近。至於圍牆,現在多已拆除,僅餘少數遺址。民國廿四年大地震,石圍墻災情慘重,全石圍牆建築物可說 無一倖免。災後村民勒石紀念,此圓形石碑,現在仍立於社區中。(以上介紹轉自苗栗縣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補充教材)
#20 活動中心內有一些靜態展...
#21
#22
#23
#24 一位社區阿嬤正在示範編草鞋~
#25
#26 我們參加了紅棗DIY的活動,一共可以DIY兩種東西:「紅棗露」和「紅棗蜜餞」,我們家選的是蜜餞,當然也可以兩種都做~
#27 志工媽媽正在為我們這一桌示範紅棗蜜餞的作法...
#28
#29
#30
#31
#32
#33 每一桌除了有新鮮的紅棗可以品嚐以外,每人還有一杯紅棗露(酒)和紅棗茶~
#34 小朋友要做的工作很簡單,就是把已經做好的蜜餞裝罐~
#35
#36
#37
#38 妹妹一直以為蜜餞可以當場吃,所以她看見瓶子被封起來的時候很生氣,氣到把其中一個罐子給打翻在地上,還好這玻璃罐很厚實,才沒有摔破......Orz
#39 林家姊姊很厲害,已經會使用膠水,所以貼標籤的工作就交給她了~
#40
#41 完成了!
#42
#43
#44 現場還有現蒸的紅棗可以品嚐,紅棗這種東西說也奇怪,晒過或是煮過、蒸過會變得更甜,小朋友都吃得很開心~
#45 我們家最後在活動中心對面買了乾燥過的紅棗~
#46 【福樂麵店】
#47 福樂麵店可是遠近馳名啊,吃個飯都要領號碼牌排隊~
#48 好不容易終於輪到我們了,我們家被分配到的這個位置很不錯,窗外就是流過麵店的一條小溪(水溝?),有一些遊客、自行車車友甚至特別停下來洗個手、潑個涼、泡個腳...(這樣好嗎?我個人強烈懷疑中...)
#49 私房豆腐(搭配鹹蛋拌炒,不錯吃喔~因為我本來就愛吃鹹蛋,呵呵~)
#50 桂竹筍
#51 客家小炒(唉~吃過無數家的客家小炒,還是「雷孟嫂」炒的好吃......Orz)
#52 梅干小肉丸
#53 酸菜肉片湯
#54 粄條(乾)
#55 陽春麵(乾)
#56 米粉(乾)
#57 水晶餃(乾)
- Aug 11 Thu 2011 11:25
20110807公館紅棗文化節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